要正确保养
UV-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,需从环境控制、日常清洁、光学维护、电气安全、操作规范、定期校准及长期停用管理七个方面系统开展,具体保养方法如下:
一、环境控制:稳定是核心
1.温湿度管理
-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15°C~25°C,湿度40%~60%,避免光学元件结露或热变形。
-南方潮湿地区需配置除湿机,北方干燥地区需防止静电积聚。
-避免阳光直射或通风口气流干扰,可使用避光工作台并远离窗户。
2.防尘与防震
-仪器应放置在稳固实验台上,下方铺设减震垫,减少振动源(如离心机、空调)的干扰。
-停机时覆盖防尘罩,防止灰尘沉降;每月清理通风口和散热片,确保空气流通。
二、日常清洁:细节决定寿命
1.外壳与操作面板
-每日用无尘布擦拭外壳,重点清洁样品室、光路窗口及操作面板。
-避免使用有机溶剂(如丙酮),推荐用70%乙醇溶液浸润无纤维拭纸单向擦拭。
2.光学元件清洁
-比色皿:测量后立即用超纯水冲洗,蛋白质样品需用0.1mol/L NaOH浸泡20分钟后再漂洗。指纹接触部位用乙醇棉签擦拭,配套使用时透射比差值应≤±0.5%。
-单色器与石英窗片:每周用洗耳球吹扫防尘窗,每月拆卸光路保护盖,用擦镜纸轻拭石英窗片。发现霉斑时,用光谱级乙醇浸润镜头纸螺旋擦拭。
-反射镜与透镜:避免用手直接接触,用专用擦纸擦拭,污染严重时需更换。

三、光学系统维护:精准是关键
1.光源管理
-氘灯累计使用1000小时后更换,钨灯2000小时后更换。定期检查灯丝垂直度,调整至光斑中心对准入射狭缝。
-避免频繁开关光源,减少灯丝损伤;关机前退出分析程序,突发断电后需间隔15分钟再重启。
2.波长与吸光度校准
-每月使用钬玻璃滤光片(279.4/536.5nm)或氘灯进行波长校正,偏差超过±0.5nm时需重新校准光栅定位系统。
-每季度进行全波段空白扫描,200-800nm范围内基线漂移应≤0.005A/30min,异常波动可能提示光源老化或暗电流异常。
四、电气与机械维护:安全第一
1.电源管理
-配置500W以上交流稳压电源,避免与空调、大型设备共用插座。
-长期不使用时,每月通电预热1小时,维持元器件活性。
2.机械部件润滑
-每半年在样品架传动轴、波长驱动机构注加少量硅油,避免油污沾染光学元件。操作后需用无尘布擦净溢出油液。
五、操作规范:规范延长寿命
1.预热与关机
-UV-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开机预热30分钟使光源稳定,关机前退出分析程序,避免电流冲击。
-突发断电后需间隔15分钟再重启,防止元件损坏。
2.样品处理
-所有试样需经0.45μm滤膜过滤,离心去除气泡。挥发性样品应加盖密封,粘稠液体需稀释至透光率>1%T。
-优先选用10mm石英比色皿,避免在紫外区使用玻璃比色皿。
六、定期校准与验证:数据可靠性的保障
1.线性验证
-配制0-1.5A范围内的铬酸钾标准溶液,绘制吸光度-浓度标准曲线,线性相关系数应≥0.9998。否则需检查检测器响应或光源强度。
2.技术检定
-每年进行全面技术检定,包括波长精度、吸光度精度、杂散光等指标。建立仪器方法数据库,记录波长范围、狭缝宽度等参数,重大维护后需重新校验存储方法的准确性。
七、长期停用管理:防潮与防霉
1.干燥处理
-超过3天不使用时,用干燥氮气吹扫样品室,放置硅胶干燥剂于仪器内部。
-审计追踪日志至少保存5年,便于追溯维护历史。
2.专业维护
-仪器出现故障时,联系专业维修服务,避免自行拆卸复杂电子或光学系统。
-年度维护时检查电源模块、放大器电路板,重点查看焊点虚接、电容漏液等情况,使用专业仪表测试光电转换信号稳定性。